导读:以2021年为开端的“十四五”,环保产业将会被推至新的风口,迎来非常大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作为保障“十四五”规划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,2021年还毫无疑问是冲刺碳达峰、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,意义不可谓不重大。2000年以来,尤其是近些年,国家对环保的重视越来越高,政策层面对于环保行业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强,环保投资规模越来越大,多项举措持续改善环保企业的资金困境,促进环保产业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。
业内报告显示,
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00亿元,较2018年增长约11.3%;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.6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;2021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元,到2025年有望突破3万亿元。如此宏大的产业前景中,哪些细分领域更值得关注?
话不多说的,直接给出结论:“十四五”期间,碳交易、土壤修复、水资源回收利用等细分领域的发展空间会相对比较可观。
碳市场
开篇我们提到,今年还是“冲刺碳达峰、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”,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规划,为了实现我国自主减排目标及碳中和愿景,将在几个方面发力:一是大力推动经济结构、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低碳转型;二是努力提高能效;三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增强碳汇。
“我们正在抓紧启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,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,加快建设碳交易市场,实实在在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”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。
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公开数据,截至2020年8月,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,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.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成交额约92.8亿元。
所以我们认为,再国家层面各项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,碳市场会继续成熟壮大,成为一片波澜壮阔的蓝海,市场规模值得想象。
土壤修复
刚刚过去的“十三五”时期,土壤修复无疑是一匹黑马,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,土壤环境领域逆势而上,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。还有一点,土壤修复目前仍旧处于产业起步阶段,其产值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不足2%,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。
数据显示,我国的工业污染场地大约160万亩,市场空间约为1万亿;待修复的耕地污染面积3.92亿亩,市场空间约为8.84万亿;待修复矿山面积约294万亩,市场空间约为2770亿元。
业内分析指出,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的商业模式仍以工程施工为主,不过“土壤修复+片区综合开发模式”的良性快速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,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土壤修复领域,央企和省级环保集团、地方城建、城投公司的闯入就是好的佐证。
总之一句话:随着国家政策积极推进,土壤综合防治、土壤修复产业将会迎来大爆发,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。
水资源回收利用
关于水资源回收,进入2021年后,国家层面发布的一项新政策不容忽视,那就是发改委在1月11日发布的《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》。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,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%以上,京津冀地区达到35%以上;到2035年,形成系统、安全、环保、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。
新政的下发,立下了军令状,对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快速推进,以及促进解决水资源短缺、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有着毋庸置疑的巨大助推力。
再细化一些,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的雨水交易,或将成为领域内的新模式之一。2020年底中国水权交易所发布的公告就显示,湖南雨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0.7元/立方米的价格对湖南高新物业有限公司集蓄的4000立方米/年的雨水资源进行收储,再以较高的价格转让给长沙高新区市政园林环卫有限公司,用于园林绿化、环卫清扫作业用水。
除此之外,环卫清洁、垃圾焚烧、新能源汽车等也有不错的发展前景。至于规模较大且过去一段时期处于“三足鼎立”状态的大气治理、水处理、固废处理,会朝综合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,向着更细化、更专业的崭新领域拓展。以2021年为开端的“十四五”,环保产业将会被推至新的风口,迎来非常大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文章链接:环保在线 https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40382.html
导读:以2021年为开端的“十四五”,环保产业将会被推至新的风口,迎来非常大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作为保障“十四五”规划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,2021年还毫无疑问是冲刺碳达峰、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,意义不可谓不重大。2000年以来,尤其是近些年,国家对环保的重视越来越高,政策层面对于环保行业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强,环保投资规模越来越大,多项举措持续改善环保企业的资金困境,促进环保产业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。
业内报告显示,
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00亿元,较2018年增长约11.3%;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.6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;2021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元,到2025年有望突破3万亿元。如此宏大的产业前景中,哪些细分领域更值得关注?
话不多说的,直接给出结论:“十四五”期间,碳交易、土壤修复、水资源回收利用等细分领域的发展空间会相对比较可观。
碳市场
开篇我们提到,今年还是“冲刺碳达峰、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”,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规划,为了实现我国自主减排目标及碳中和愿景,将在几个方面发力:一是大力推动经济结构、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低碳转型;二是努力提高能效;三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增强碳汇。
“我们正在抓紧启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,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,加快建设碳交易市场,实实在在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”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。
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公开数据,截至2020年8月,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,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.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成交额约92.8亿元。
所以我们认为,再国家层面各项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,碳市场会继续成熟壮大,成为一片波澜壮阔的蓝海,市场规模值得想象。
土壤修复
刚刚过去的“十三五”时期,土壤修复无疑是一匹黑马,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,土壤环境领域逆势而上,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。还有一点,土壤修复目前仍旧处于产业起步阶段,其产值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不足2%,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。
数据显示,我国的工业污染场地大约160万亩,市场空间约为1万亿;待修复的耕地污染面积3.92亿亩,市场空间约为8.84万亿;待修复矿山面积约294万亩,市场空间约为2770亿元。
业内分析指出,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的商业模式仍以工程施工为主,不过“土壤修复+片区综合开发模式”的良性快速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,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土壤修复领域,央企和省级环保集团、地方城建、城投公司的闯入就是好的佐证。
总之一句话:随着国家政策积极推进,土壤综合防治、土壤修复产业将会迎来大爆发,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。
水资源回收利用
关于水资源回收,进入2021年后,国家层面发布的一项新政策不容忽视,那就是发改委在1月11日发布的《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》。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,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%以上,京津冀地区达到35%以上;到2035年,形成系统、安全、环保、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。
新政的下发,立下了军令状,对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快速推进,以及促进解决水资源短缺、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有着毋庸置疑的巨大助推力。
再细化一些,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的雨水交易,或将成为领域内的新模式之一。2020年底中国水权交易所发布的公告就显示,湖南雨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0.7元/立方米的价格对湖南高新物业有限公司集蓄的4000立方米/年的雨水资源进行收储,再以较高的价格转让给长沙高新区市政园林环卫有限公司,用于园林绿化、环卫清扫作业用水。
除此之外,环卫清洁、垃圾焚烧、新能源汽车等也有不错的发展前景。至于规模较大且过去一段时期处于“三足鼎立”状态的大气治理、水处理、固废处理,会朝综合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,向着更细化、更专业的崭新领域拓展。以2021年为开端的“十四五”,环保产业将会被推至新的风口,迎来非常大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文章链接:环保在线 https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40382.html
作为保障“十四五”规划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,2021年还毫无疑问是冲刺碳达峰、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,意义不可谓不重大。2000年以来,尤其是近些年,国家对环保的重视越来越高,政策层面对于环保行业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强,环保投资规模越来越大,多项举措持续改善环保企业的资金困境,促进环保产业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。
业内报告显示,
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00亿元,较2018年增长约11.3%;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.6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;2021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元,到2025年有望突破3万亿元。如此宏大的产业前景中,哪些细分领域更值得关注?
话不多说的,直接给出结论:“十四五”期间,碳交易、土壤修复、水资源回收利用等细分领域的发展空间会相对比较可观。
碳市场
开篇我们提到,今年还是“冲刺碳达峰、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”,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规划,为了实现我国自主减排目标及碳中和愿景,将在几个方面发力:一是大力推动经济结构、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低碳转型;二是努力提高能效;三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增强碳汇。
“我们正在抓紧启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,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,加快建设碳交易市场,实实在在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”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。
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公开数据,截至2020年8月,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,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.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成交额约92.8亿元。
所以我们认为,再国家层面各项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,碳市场会继续成熟壮大,成为一片波澜壮阔的蓝海,市场规模值得想象。
土壤修复
刚刚过去的“十三五”时期,土壤修复无疑是一匹黑马,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,土壤环境领域逆势而上,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。还有一点,土壤修复目前仍旧处于产业起步阶段,其产值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不足2%,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。
数据显示,我国的工业污染场地大约160万亩,市场空间约为1万亿;待修复的耕地污染面积3.92亿亩,市场空间约为8.84万亿;待修复矿山面积约294万亩,市场空间约为2770亿元。
业内分析指出,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的商业模式仍以工程施工为主,不过“土壤修复+片区综合开发模式”的良性快速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,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土壤修复领域,央企和省级环保集团、地方城建、城投公司的闯入就是好的佐证。
总之一句话:随着国家政策积极推进,土壤综合防治、土壤修复产业将会迎来大爆发,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。
水资源回收利用
关于水资源回收,进入2021年后,国家层面发布的一项新政策不容忽视,那就是发改委在1月11日发布的《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》。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,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%以上,京津冀地区达到35%以上;到2035年,形成系统、安全、环保、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。
新政的下发,立下了军令状,对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快速推进,以及促进解决水资源短缺、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有着毋庸置疑的巨大助推力。
再细化一些,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的雨水交易,或将成为领域内的新模式之一。2020年底中国水权交易所发布的公告就显示,湖南雨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0.7元/立方米的价格对湖南高新物业有限公司集蓄的4000立方米/年的雨水资源进行收储,再以较高的价格转让给长沙高新区市政园林环卫有限公司,用于园林绿化、环卫清扫作业用水。
除此之外,环卫清洁、垃圾焚烧、新能源汽车等也有不错的发展前景。至于规模较大且过去一段时期处于“三足鼎立”状态的大气治理、水处理、固废处理,会朝综合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,向着更细化、更专业的崭新领域拓展。以2021年为开端的“十四五”,环保产业将会被推至新的风口,迎来非常大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文章链接:环保在线 https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40382.html
作为保障“十四五”规划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,2021年还毫无疑问是冲刺碳达峰、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,意义不可谓不重大。2000年以来,尤其是近些年,国家对环保的重视越来越高,政策层面对于环保行业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强,环保投资规模越来越大,多项举措持续改善环保企业的资金困境,促进环保产业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。
业内报告显示,
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00亿元,较2018年增长约11.3%;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.6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;2021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元,到2025年有望突破3万亿元。如此宏大的产业前景中,哪些细分领域更值得关注?
话不多说的,直接给出结论:“十四五”期间,碳交易、土壤修复、水资源回收利用等细分领域的发展空间会相对比较可观。
碳市场
开篇我们提到,今年还是“冲刺碳达峰、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”,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规划,为了实现我国自主减排目标及碳中和愿景,将在几个方面发力:一是大力推动经济结构、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低碳转型;二是努力提高能效;三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增强碳汇。
“我们正在抓紧启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,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,加快建设碳交易市场,实实在在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”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。
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公开数据,截至2020年8月,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,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.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成交额约92.8亿元。
所以我们认为,再国家层面各项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,碳市场会继续成熟壮大,成为一片波澜壮阔的蓝海,市场规模值得想象。
土壤修复
刚刚过去的“十三五”时期,土壤修复无疑是一匹黑马,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,土壤环境领域逆势而上,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。还有一点,土壤修复目前仍旧处于产业起步阶段,其产值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不足2%,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。
数据显示,我国的工业污染场地大约160万亩,市场空间约为1万亿;待修复的耕地污染面积3.92亿亩,市场空间约为8.84万亿;待修复矿山面积约294万亩,市场空间约为2770亿元。
业内分析指出,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的商业模式仍以工程施工为主,不过“土壤修复+片区综合开发模式”的良性快速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,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土壤修复领域,央企和省级环保集团、地方城建、城投公司的闯入就是好的佐证。
总之一句话:随着国家政策积极推进,土壤综合防治、土壤修复产业将会迎来大爆发,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。
水资源回收利用
关于水资源回收,进入2021年后,国家层面发布的一项新政策不容忽视,那就是发改委在1月11日发布的《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》。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,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%以上,京津冀地区达到35%以上;到2035年,形成系统、安全、环保、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。
新政的下发,立下了军令状,对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快速推进,以及促进解决水资源短缺、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有着毋庸置疑的巨大助推力。
再细化一些,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的雨水交易,或将成为领域内的新模式之一。2020年底中国水权交易所发布的公告就显示,湖南雨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0.7元/立方米的价格对湖南高新物业有限公司集蓄的4000立方米/年的雨水资源进行收储,再以较高的价格转让给长沙高新区市政园林环卫有限公司,用于园林绿化、环卫清扫作业用水。
除此之外,环卫清洁、垃圾焚烧、新能源汽车等也有不错的发展前景。至于规模较大且过去一段时期处于“三足鼎立”状态的大气治理、水处理、固废处理,会朝综合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,向着更细化、更专业的崭新领域拓展。以2021年为开端的“十四五”,环保产业将会被推至新的风口,迎来非常大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文章链接:环保在线 https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40382.html
作为保障“十四五”规划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,2021年还毫无疑问是冲刺碳达峰、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,意义不可谓不重大。2000年以来,尤其是近些年,国家对环保的重视越来越高,政策层面对于环保行业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强,环保投资规模越来越大,多项举措持续改善环保企业的资金困境,促进环保产业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。
业内报告显示,
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00亿元,较2018年增长约11.3%;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.6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;2021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元,到2025年有望突破3万亿元。如此宏大的产业前景中,哪些细分领域更值得关注?
话不多说的,直接给出结论:“十四五”期间,碳交易、土壤修复、水资源回收利用等细分领域的发展空间会相对比较可观。
碳市场
开篇我们提到,今年还是“冲刺碳达峰、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”,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规划,为了实现我国自主减排目标及碳中和愿景,将在几个方面发力:一是大力推动经济结构、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低碳转型;二是努力提高能效;三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增强碳汇。
“我们正在抓紧启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,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,加快建设碳交易市场,实实在在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”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。
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公开数据,截至2020年8月,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,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.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成交额约92.8亿元。
所以我们认为,再国家层面各项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,碳市场会继续成熟壮大,成为一片波澜壮阔的蓝海,市场规模值得想象。
土壤修复
刚刚过去的“十三五”时期,土壤修复无疑是一匹黑马,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,土壤环境领域逆势而上,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。还有一点,土壤修复目前仍旧处于产业起步阶段,其产值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不足2%,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。
数据显示,我国的工业污染场地大约160万亩,市场空间约为1万亿;待修复的耕地污染面积3.92亿亩,市场空间约为8.84万亿;待修复矿山面积约294万亩,市场空间约为2770亿元。
业内分析指出,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的商业模式仍以工程施工为主,不过“土壤修复+片区综合开发模式”的良性快速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,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土壤修复领域,央企和省级环保集团、地方城建、城投公司的闯入就是好的佐证。
总之一句话:随着国家政策积极推进,土壤综合防治、土壤修复产业将会迎来大爆发,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。
水资源回收利用
关于水资源回收,进入2021年后,国家层面发布的一项新政策不容忽视,那就是发改委在1月11日发布的《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》。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,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%以上,京津冀地区达到35%以上;到2035年,形成系统、安全、环保、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。
新政的下发,立下了军令状,对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快速推进,以及促进解决水资源短缺、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有着毋庸置疑的巨大助推力。
再细化一些,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的雨水交易,或将成为领域内的新模式之一。2020年底中国水权交易所发布的公告就显示,湖南雨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0.7元/立方米的价格对湖南高新物业有限公司集蓄的4000立方米/年的雨水资源进行收储,再以较高的价格转让给长沙高新区市政园林环卫有限公司,用于园林绿化、环卫清扫作业用水。
除此之外,环卫清洁、垃圾焚烧、新能源汽车等也有不错的发展前景。至于规模较大且过去一段时期处于“三足鼎立”状态的大气治理、水处理、固废处理,会朝综合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,向着更细化、更专业的崭新领域拓展。以2021年为开端的“十四五”,环保产业将会被推至新的风口,迎来非常大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文章链接:环保在线 https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40382.html
作为保障“十四五”规划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,2021年还毫无疑问是冲刺碳达峰、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,意义不可谓不重大。2000年以来,尤其是近些年,国家对环保的重视越来越高,政策层面对于环保行业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强,环保投资规模越来越大,多项举措持续改善环保企业的资金困境,促进环保产业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。
业内报告显示,
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00亿元,较2018年增长约11.3%;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.6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;2021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元,到2025年有望突破3万亿元。如此宏大的产业前景中,哪些细分领域更值得关注?
话不多说的,直接给出结论:“十四五”期间,碳交易、土壤修复、水资源回收利用等细分领域的发展空间会相对比较可观。
碳市场
开篇我们提到,今年还是“冲刺碳达峰、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”,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规划,为了实现我国自主减排目标及碳中和愿景,将在几个方面发力:一是大力推动经济结构、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低碳转型;二是努力提高能效;三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增强碳汇。
“我们正在抓紧启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,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,加快建设碳交易市场,实实在在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”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。
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公开数据,截至2020年8月,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,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.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成交额约92.8亿元。
所以我们认为,再国家层面各项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,碳市场会继续成熟壮大,成为一片波澜壮阔的蓝海,市场规模值得想象。
土壤修复
刚刚过去的“十三五”时期,土壤修复无疑是一匹黑马,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,土壤环境领域逆势而上,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。还有一点,土壤修复目前仍旧处于产业起步阶段,其产值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不足2%,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。
数据显示,我国的工业污染场地大约160万亩,市场空间约为1万亿;待修复的耕地污染面积3.92亿亩,市场空间约为8.84万亿;待修复矿山面积约294万亩,市场空间约为2770亿元。
业内分析指出,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的商业模式仍以工程施工为主,不过“土壤修复+片区综合开发模式”的良性快速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,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土壤修复领域,央企和省级环保集团、地方城建、城投公司的闯入就是好的佐证。
总之一句话:随着国家政策积极推进,土壤综合防治、土壤修复产业将会迎来大爆发,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。
水资源回收利用
关于水资源回收,进入2021年后,国家层面发布的一项新政策不容忽视,那就是发改委在1月11日发布的《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》。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,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%以上,京津冀地区达到35%以上;到2035年,形成系统、安全、环保、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。
新政的下发,立下了军令状,对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快速推进,以及促进解决水资源短缺、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有着毋庸置疑的巨大助推力。
再细化一些,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的雨水交易,或将成为领域内的新模式之一。2020年底中国水权交易所发布的公告就显示,湖南雨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0.7元/立方米的价格对湖南高新物业有限公司集蓄的4000立方米/年的雨水资源进行收储,再以较高的价格转让给长沙高新区市政园林环卫有限公司,用于园林绿化、环卫清扫作业用水。
除此之外,环卫清洁、垃圾焚烧、新能源汽车等也有不错的发展前景。至于规模较大且过去一段时期处于“三足鼎立”状态的大气治理、水处理、固废处理,会朝综合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,向着更细化、更专业的崭新领域拓展。以2021年为开端的“十四五”,环保产业将会被推至新的风口,迎来非常大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,让我们拭目以待
文章链接:环保在线 https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40382.html

徽章佩戴规范和禁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,特别涉及到军人、警察、消防员等职业人员,他们佩戴的徽章一般都具有代表意义,代表着特定的身份、地位和荣耀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们将对徽章的佩戴规范和禁忌进行详细讲解,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。
徽章定制
1.徽章佩戴规范
(1)徽章位置:
徽章的位置应在服装胸前左侧,且佩戴高度应与脖子下方相平。另外,如果同时佩戴多个徽章,要注意徽章之间的距离和摆放顺序。
(2)徽章佩戴方式:
徽章的佩戴方式有多种,比如胶粘、夹扣、固定销等,无论采用哪种方式,都应该注意其紧固牢固、平稳美观。
(3)徽章佩戴对象:
徽章的佩戴对象主要是权威机构及其人员,如政府、军队、警察和消防机构等。佩戴徽章的人员应该符合相应的资质和职务,遵循职业道德和纪律要求。
2.徽章禁忌
(1)虚假佩戴:
任何人不得佩戴与其身份、职务、荣誉和资质不符的徽章,否则将被视为虚假佩戴,违反纪律和法律规定。
(2)徽章变形:
徽章在佩戴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变形,失去原有的美观效果和代表意义。如果发现徽章变形、破损等情况,应该及时更换或修缮。
(3)徽章私售:
徽章是一个国家或组织授予荣誉和奖励的象征,不应该被私人售卖或交换,否则会失去其荣誉和价值。
(4)徽章懒散佩戴:
佩戴徽章应该注重仪表和规范,不应该因个人懒散而随意佩戴或摆放,尤其是在重要礼仪场合。
总之,徽章的佩戴规范和禁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,需要人们注重。佩戴徽章是一种尊重和荣誉,也是展示自己身份和荣誉的方式,我们应该认真对待。相信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,大家已经对徽章的佩戴规范和禁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